编者按:石尚德,河北省尚义县政协委员,尚义县档案史志局局长,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内蒙古察哈尔文化研究会会员。
研究成果:多年来从事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编著出版相关书籍约三十部。为河北省地方志专家组成员、张家口市志鉴专家。主编出版《尚义地情资料丛书》17部。在察哈尔历史研究方面,2019年整理出版《蒙垦续供》《垦务奏议》二种,参与编写《张北高原历史文化论文集萃》(丛书)等。
多年来热心参与察哈尔文化研究会的各项学术活动,积极推动“乌锡张”区域文化研究,为察哈尔文化研究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为本土地方学者,着力追溯察哈尔历史文化之源、史志资料之源,成果颇丰,贡献突出。
社科普及
张家口市崇礼区,在有清一代,属于察哈尔蒙古正黄羊群和镶黄旗游牧地。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蒙古族地名。同时,由于藏传佛教对蒙古族的影响,在地名中也出现了藏族因素。满语作为清代的“国语”,在崇礼地名中也留下了印记。清季迨至民国,随着边外土地的放垦,关内人民逐渐北上,域内蒙古原住民渐次北迁,于是产生了一批新的地名,有蒙古地名的汉译名,有满族地名的汉译名,有纯粹的汉族地名,有汉蒙联袂、汉藏联袂、汉满联袂的地名。由于蒙、藏、满语地名的汉语音译是因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形成的,其语音变换、走音现象极为普遍,以至于讹传,走音、串意、失真,许多地名传至今日,已然难以辨别其原本含义。
本文依据本人多年来地名研究心得,参考近年来周边地区蒙古族地名的研究成果,从崇礼区政协提供的《张家口市崇礼区全部村名统计表》中的407个村庄中,考订出蒙、满地名和蒙汉、蒙藏、满汉地名38个,并略作考证,记述如下:
一、藏蒙联袂地名
麻泥坝:该村在民国二十四年《张北县志》上作“吗呢坝”。“麻泥坝”即“麻尼卜子”,为藏蒙联袂地名。“麻泥坝”意为“有玛尼经的凹地”。藏传佛教有在石头上刻写“六字真言”、堆砌玛尼堆的传统。当年此地曾有玛尼堆,故名。
二、蒙古语地名(汉译名)
驿马图:“驿马图”是蒙古语Imaat的汉族译名,意为“山羊地”。
窑拉哈达:清代称“喓兰哈达”;民国称“要力合达”。蒙古语地名。疑为“腰哈达”的音转,意为“中岩石”。待细考。
板申图:“板申图”系蒙古语Baixingt,意为“土房子”“房子地”或“有
海流图:“海流图”系蒙古语Haliuut,意为“有榆树的地方”。立村之初,村中有棵榆树,先人据此命名村名。同样的情况有“乌里雅苏台”,意即“有杨树的地方”。
结合地名命名习惯和崇礼地理地貌,认为政协提供资料中“青灰色的草浪”“有旱獭之地”“草木茂盛之地”的解释不足采信。
哈拉沟:“哈拉沟”系蒙古语,意为“黑沟”。
毛耗沁:“毛耗沁”系蒙古语,意为“不好的旧营子”。“耗沁”亦作“忽庆”“虎沁”“忽沁”“毫沁”等,意为“旧营子”。
圐圙:“囫囵”也作“圐圙”,蒙古语,指围起来的草场或圈养牛马羊的畜圈,多用于村镇名。今多译作“库伦”。
霍素太:清代名“霍素泰”;民国名“忽素台”,后作霍素太。为蒙古语地名,意为“桦树地”。
察汗陀罗:清代,该村作“察汉驼罗”;民国作“察汗它罗”。尚有多种写法。“察汗”是蒙古语,意为“白色”;“陀罗”原为“陀罗海”或“陀罗盖”,意为“头”,是清代阿尔泰军台的第一站,也是该军台第一段参领办公的地点,有“头台”之称。后“头台”迁至今张北县油篓沟乡东营盘。
察汗陀罗为崇礼历史文化名村,影响远播海外。据德国人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的《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一书记载,1871年11月10日,李希霍芬曾到访Tsagan tologhai,汉译察汗陀罗海,满文Tu tai,即头台。法国人张诚的《张诚第六次鞑靼旅行记》也有到访察汗陀罗海村的记载。许多清代官员的行纪也都涉及察汗陀罗(托罗),说明该村在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
历史上,流传下不少文人墨客以察汗陀罗为题的诗作。试录几首如下:
《过陀罗庙作,两用宝文靖公诗韵》〔清〕延清
坡陀碍道石头粗,野水潆洄野径纡。庙据边隅犹立马,山连峻岭似飞孤。屋茅久破歌宜杜,炉茗新煨味逊卢。探取春光来塞外,凭谁写作出关图。怪石惊沙。
《由陀罗庙之察汗陀罗盖》〔清〕宝鋆
陀罗庙西石径粗,平沙苍莽路盘纡。塞民纵辔驶群马,山犬吠门回野狐。岂有功名矜卫霍,只缘藩翰重刘卢。初程所见已奇崛,拟画毡裘出塞图。
《宿察汗陀罗盖》二首
源似入桃花,山村五十家。烟墟堆黑炭,风土卷黄沙。候馆灯初上,穹庐幕未遮。白头来父老,争迓使臣车。孤馆犹支榻,群峰自绕门。战争今日息,歌舞古风存。龙风山前庙,牛羊塞上村。此间蕃汉别,耕牧长儿孙。
《重题》:
历遍遥山路几层,一川如斗石棱棱。黄泥净抹参差屋,绿野新开高下塍。村远几家偏带水,涧深三月尚流冰。衰翁那用重裘裹,莫道春寒我不胜。
《察汗陀罗盖早发,用宝文靖公诗韵》〔清〕延清
披衣山馆起,早发肯夷犹。晨气凉于夜,春光淡似秋。坝长留岸脚,道险过冈头。行路难如此,翻夸是壮游。
原诗
《察汗陀罗盖中秋小酌》〔清〕宝鋆
银汉听西流,高寒迥不犹。空山孤馆月,佳节异乡秋。谁着尘中想,时昂天外头。良朋红友共,随在总优游。
乌拉哈达:“乌拉哈达”系蒙古语,意为“红岩”“红石崖”。
三、汉蒙联袂地名
有“汉+蒙”和“蒙+汉”两种基本形式。
大营图:“营图”系蒙古语,意为“碾房地”。当年立村时,因村中有碾房而得名。以后周边又有人立村,因人口比较多,得名“大营图”。
小营图:“营图”系蒙古语,意为“碾房地”。当年立村时,因村中有碾房而得名。以后周边又有人立村,因人口较少而用“小营图”加以区分。
喇嘛营:本村名是蒙汉联袂地名,意为“高僧营子”。“喇嘛”本为藏语,后成为蒙古语中的外来词汇。
寒清坝:也作“韩沁坝”,蒙古语人名。村以人名命名。
达连沟:“达连沟”系蒙古语,意为“马鬃河”。村以河得名。
上石拉:“石拉”是蒙古语,意为“黄色”。村庄原名“石拉哈达”,意为“黄岩石”(待细考)。后以方位名词区别,产生了上石拉和下石拉两个村。
下石拉:见“上石拉”。
东纳岭:“纳岭”是蒙古语Narin,意为“细长”;东是汉语方位名词。
西纳岭:“纳岭”是蒙古语Narin,意为“细长”;西是汉语方位名词。
上耗沁:“耗沁”是蒙古语,意为“旧营子”;上是汉语方位名词。
下耗沁:“耗沁”是蒙古语,意为“旧营子”;下是汉语方位名词。
哈拉沟里营:“哈拉沟”系蒙古语,意为“黑沟”。本村名是以哈拉沟村为参照系的村名。
白彦沟:“白彦”亦作“巴音”“巴彦”“白音”,蒙古语“富饶”之意。村名寓意“富饶的村庄”。
下察汗陀罗:“下”为汉语方位名词,“察汗陀罗”为蒙古语,意为“白头”,是以“察汗陀罗”村为参照系的村落命名方式。
啕北营:“啕赖庙”是一个喇嘛庙的名字,属蒙汉地名。立村时,因村中有座喇嘛庙而得名“啕赖庙村”。后因河而隔,分为啕北营和啕南营两个自然村。
局部抗日战争中,“啕赖庙暴动”引发察北全域起义,震惊全国。在抗战史上,写下了英雄的篇章。
啕南营:“啕赖庙”是一个喇嘛庙的名字,属蒙汉地名。立村时,因村中有座喇嘛庙而得名。后因河而隔,分为啕北营和啕南营两个自然村。
局部抗日战争中,“啕赖庙暴动”引发察北全域起义,震惊全国。在抗战史上,写下了英雄的篇章。
把图湾:赞同《崇礼县地名资料汇编》相关词条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言。
和气营:“和气”为蒙古语Habqil(汉译哈巴气)的音转,意为“山峡”或“峡谷”。
大后达沟:“后达”为蒙古语,是Huder(呼德尔或呼德日)的音转,意为“矿石”,此地因出产矿石而得名“后达沟”。后为区分邻近类似村名,以汉语大、小区别之。
小后达沟:见大后达沟。
吉庆沟:“吉庆”为蒙古语Qaqar的汉语音译,意为“大帐篷”;“沟”为汉语。当年此地有蒙古族的大帐篷,后据此命名村庄。
东毛克岭:崇礼最早的与“毛克令”有关的地名是“毛克令沟”,见于《口北三厅志》。《崇礼县地名资料汇编》“东毛克岭”条以毛克为蒙古人名,经与蒙古族学者格日勒请教,“毛克令”是“坑、洞”的意思,是因地形而得的地名,后讹为“毛克岭”,遂有“东毛克岭”“西毛克岭”“东毛克岭外营”等村落名。
东毛克岭外营:见东毛克岭条。
西毛克岭:见东毛克岭条。
四、满族地名(汉译名)
摆察:“摆察”是满族语Bai ca,意为“验察、查看”。清代此处为道路关卡,后立村时将满语汉译名“摆察”作为村落名。
查宣统元年古本《大清帝国全图》之直隶省图,今崇礼地域有拜察河,说明其时摆察书作“拜察”,但意义是一样的。
五、满汉地名
上摆察:因地处摆察村迤北,故名。“上”为汉语方位名词,“摆察”为满语,意为“验察、查看”。
六、藏汉联袂地名
喇嘛窑:“喇嘛窑”为藏汉联袂地名,意为“高僧窑”。
七、崇礼设治之初和蒙古语、满语、藏语有关地名
民国二十三年,从张北划出第二、第四两区,计307村、16024户67445人,成立崇礼设治局。其中,甲尔石坝、吉庆沟、汗诺坝、吗泥沟、闷不太沟、达盖、塞寒坝、陶忽湾、阿力素沟、巴图湾、红式拉、达盖脑包、登龙素、苏计、圪达素、克练合德、中摆察、上摆察、察汗它罗、驿马图、忽素台、毛克令、板申图、西纳令、毛耗沁、海流图、脑包底、脑包图、大圐圙、马圐圙、石头圐圙、喇嘛营子等32个村庄名称,和蒙古语、满语、藏语关系密切。这些地名,在历史的发展中,或得以传承,或变异,或消失在环境的变化中。
八、题外话
㈠白旗坝、白旗、黄旗以及带“号”的地名,诚然与蒙古族有些历史的关联,但绝不是蒙古名,是纯正的汉族地名。太平庄也不是蒙古地名。
㈡据我读史所知,康熙十四年(1675年)林丹汗之孙布尔尼反抗清政府起义被镇压,死后埋葬在游牧察哈尔镶黄旗(今崇礼区)境内。其埋葬地一旦被认定,是对察哈尔历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否可以从王山坝、王山沟等地名的蛛丝马迹中,进行田野考古,去揭开这个历史谜团?
必须指出,对古老的蒙古、藏、满地名的来历、含义,应该做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仅以汉字记音的字面意义进行简单、粗浅的猜测,是一大误区。以上所言,仅可作为一家之言,稍加参考。具体地名的考订,尚需结合实地调研、佐以文史档案的发掘,去伪存真,再做决断。
崇礼区积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立意深远,令人钦佩。故尽管笔者才疏学浅,也乐助一臂之力,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文/石尚德
文章来源:作者供稿
编辑/吴晓倩、赵越
摄影/刘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