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简介
博物馆简介
展览陈列
展览陈列
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博物馆简介
博物馆简介
文章中心
news
文章中心
NEWS
永定河重要的发源地——内蒙古兴和县境内察哈尔蒙古族人文历史渊源



编者按:张志华,兴和县人,中共党员。兴和县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乌兰察布市作家协会会员,乌兰察布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兴和县文联民间艺术协会副主席,兴和县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内蒙古察哈尔文化研究会会员、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成果:参与《正黄旗苏木考录》《兴和县志》等编撰工作。主要研究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的乌兰察布市境内、以及河北省张家口市、山西省大同市辖区范围内的察哈尔文化历史传承、沿革、风土人情、历史渊源、名人轶事、军事斗争等方面的内容。

多年来积极推动“乌锡张”区域文化研究,参与内蒙古察哈尔文化研究会各项学术活动,并在察哈尔文化“乌兰察布论坛”“锡林郭勒论坛”“乌兰哈达论坛”等重要学术平台上发表了多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论文,受到各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作为本土地方学者,成果颇丰,对区域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科普及


永定河重要的发源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清代归察哈尔正黄旗管辖,因清末“旗县共存、蒙汉分治”, 境内有正黄旗四苏木、十四苏木和二十苏木,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人文历史渊源。兴和县作为京蒙地区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条永定河水系涵藏了极为丰富的人文历史渊源,留下了许许多多历史文物和人文景观,境内绵绵不绝的于延水(二道河古名称)和延乡水(银子河古名称),巍峨险峻的苏木山、岱青山、阿贵山和弹汉山(大青山古名称),风吹草地见牛羊的长川地(北魏对兴和中部地区平原的总称),军事重地柔玄镇(北魏重镇,在兴和县台基庙村南,金、元时代在遗址上建威宁县),明净清澈的威宁海(涝利海古名称),晨钟暮鼓的佑安寺(正黄旗的旗庙),康熙西征葛尔丹的古战道(元朝木柃道),荒草萋萋的威宁井氏墓遗址、正黄旗总管巴彦孟克家族墓地、涝利海上游的兵部侍郎墓,历经沧桑的额附班第陵,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张皋镇的关帝庙,蜿蜒崎岖的大南山区古长城,废亘连绵的北魏长城……兴和中部的鄂尔栋镇、民族团结乡三面环山,山上敖包林立蔚为壮观,中间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郁郁苍苍的杨树随处可见;察尔湖、涝利海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草原上,平添了无限风韵。兴和南部大南山区蜿蜒崎岖的古长城和巍峨秀丽的苏木山等,形成了兴和地区特有的自然风貌和资源基础。   

这一片热土,历经了汉族、匈奴、鲜卑、东胡、狄、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民族共同生活繁衍和朝代更替,这些民族为兴和地区的文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的发展、壮大无不与永定河发源地形成的二道河息息相关,是二道河的水给予他们生命的源泉和发展的强大的动力,最后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彪炳千古。兴和地域人杰地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鲜卑大首领檀石槐,在弹汉山立牙帐,建立起了军事大联盟;北魏拓跋珪,视察柔玄镇,游览于延水;金、元时代,威宁故地,出现了刘伯林、刘黑马、井渊等名人并为后世留下了国宝级文物“承安宝货一两半”银锭;明朝时期,达延汗在此称雄,俺答汗在此互市,明英宗北狩途经这里;清朝时期,林丹汗以此为基地,与明清抗衡,最后察哈尔八旗长期驻牧于此生息达三百余年至今,康熙皇帝西征葛尔丹,被威宁海子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佑安寺朗朗的诵经声所陶醉。在近代保家卫国维护民族尊严的国难当头,涌现出了象达延汗后裔贡布扎普、巴彦孟克、太平宝这样的一门三代与外国侵略军英勇战斗的蒙古族英雄,他们分别参加了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京津、山海关、锦州保卫战和抗击日军的红格尔图战役,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发展察哈尔传统畜牧业经济以及促进蒙汉族民通商互市中,涌现出了传奇人物毛博贝为首的蒙古族商人,促进了牧业经济,弘扬了“马市”文化,使昭化口驿站(在今鄂尔栋镇境内,现叫皂火口)成为绥东地区以牲畜交易为主的重要的小集镇;清末民初出生于苏木山腹地喀喇沁苏木(现店子镇)担任察哈尔省实业厅长的赵体骞,为察哈尔省实业创建和经贸流通做出了突出贡献,还有象额勒亨格为代表的仁人志士,解放后长期担任正黄旗、察右前旗主要领导,直至乌兰察布盟政协副主席……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

一、二道河畔厚重的察哈尔蒙古族情韵

(一)四苏木境内的浩特

涝利海地区几百年来一直是察哈尔蒙古族生活的摇篮,具有厚重的察哈尔蒙古族情韵,隶属于正黄旗四苏木辖地,四苏木在清初人口约150余户,1000余口人,大部分集中在章盖营子附近的东营子、西营子、沙章盖营子、杨树营、全胜营、马家湾、西海旺、台基庙等地,其余则散居四苏木各地。当地居民主要以察哈尔蒙古族为主,兼有巴尔虎、额鲁特等蒙古族,还有不少汉族、满族等民族。其中,昭乌达喀喇沁旗来的“朱氏”蒙古人被安排在四苏木,由此而定居下来。到1954年建制察右前旗时,浩特共计18个。

(二)十四苏木境内的浩特

在清初,自从察哈尔官兵驻牧十四苏木之后,最早形成蒙古营子的村落便是章盖营子,之后的岁月里,随着游牧的拓展,以夏营盘和冬营盘为依托,逐渐形成了几个蒙古营子。到1954年3月,察右前旗建制时,已有浩特6个。已消失并变成农田的蒙古营子为庙后营子、庙南营子、大喇嘛营子、后店、南营子等。已无人居住且有遗迹可寻的浩特有庙后营子庙、南营子、大喇嘛营子、后店、南营子、台基庙、达拉基庙等。

(三)二十苏木境内的浩特

清初,喀喇沁苏木由东北迁徙于银子川的喀喇沁部落演变而来。乾隆三十年后,定居在这里的人口日渐增多,浩特也随之而增加,十营为一店,由康熙元年的寥寥数处聚落发展到十多个浩特,分别是衙门号、白家营、店子村、西湾头道沟、古城、南湾二道营、朱家营、牙岱营、黄土夭、旧马屯、三道边和王家营等。

二、见证蒙、冀、京、津四地人民团结友谊的察尔湖

1、察尔湖,也叫友谊水库,是永定河水系之二道河即将汇入东洋河前在内蒙古建造的一座水库。她见证了蒙冀京津四地人民的团结友谊。察尔---蒙语直译为春天即将消融的冰,寓意春天来了,事业蒸蒸日上。察尔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地理位置为北纬40° 01' ~ 41° 27',东经122° 19' ~ 127° 37',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东南部15公里处,距110国道9公里处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和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交界处的永定河支流东洋河上游,海拔约1890米,水库最大流域面积2250平方公里,最大集水面积7.7平方公里,占东洋河流域面积的67.6%,总库容1.16亿立方米,平均水深6-9米。旅游度假区总面积4400公顷(66000亩),总用地面积约506公顷(7590亩),新增建设用地33.3公顷(500亩),水域面积666公顷(10000亩),林地面积440公顷(6600亩),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利枢纽工程,工程等级为Ⅱ级。

察尔湖度假区有野生动物、野生植物、野生药材、山野菜和食用菌。水生动植物分布量大,饲料资源丰富。度假区有野生动物、野生植物、野生药材、山野菜和食用菌。水生动物分布量大,饲料资源丰富、水面养殖有鲤鱼、鲢鱼、武昌鱼、草鱼、鲫鱼、公鱼等品种,因其肉质好,味道鲜,受到旅游观光者的好评。生态旅游度假区粮食种植有小麦、莜麦、荞麦、玉米、糜谷粟、豆类和马铃薯等;日光温室大棚种植的各种蔬菜,是无污染、无公害纯天然绿色食品。

悠久的历史:察尔湖所在地衙门号历史悠久,在察尔湖(友谊水库)境内有清朝额驸内廷大臣班第墓。据考证,此墓为清雍正皇帝之女婿额驸班第大人之墓,墓碑刻有清乾隆皇帝御撰祭文。康熙年间,班第率其部族归顺大清朝,清政府封授班第散秩大臣,为蒙古九佐领之一,隶属察哈尔正黄旗地。清廷为示怀柔,于康熙二十九年将清安北大将军恭亲王常宁之女(固伦纯禧公主)下嫁于班第,并每年赏赐俸银,延续至民国初年。衙门号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即:衙门、马号村、按官窑、奶妈沟。衙门是额驸及后人办公之衙署;号村(最早称马号村)是额驸的公馆,眷属居住地,也是官员随从憩息之地;接官窑是迎接官员之地;奶妈沟是额驸班第数代子女生长地,所生子女均送至奶妈沟由奶妈抚养长大,故名妈奶沟。额驸班第墓历经258年的风雨沧桑,给这方山水,增添了几多神秘的人文色彩。

2、衙门号(清)额驸班第墓 清朝额附内廷大臣班第墓,位于察尔湖畔,兴和县城东南二十华里衙门号村。墓碑螭首龟趺上刻清乾隆皇帝御撰祭文。碑高270厘米,宽84厘米,厚28厘米。龟趺(碑座)高85厘米,厚38厘米。螭首(碑顶)高85厘米,厚30厘米。碑石总高4.4米。碑正面刻汉、满、蒙文祭文。

按清制:此碑的规格为武官二品以上。

碑文云:“朕惟听鼓鼙而怀武略。义重酬庸,铭琬琰而奖成劳;恩期垂后,故生则加其显秩;殁宜勒以丰碑。所以表殊施于当时,昭异数也数世。尔原任都统职衔内廷大臣右翼前先锋统领蒙古额驸班第,秉志忠勤,宅心果毅。趋承禁御,用彰祗慎於周庐;总统赳赳,更著威名於前部。何耆年之来逮,及长夜之遽淹。载考彝章,爰修秩祀。更举易名之典,式彰壹惠之文。谥曰恭勤,光夫泉壤。於戏紫微,英声已著於旗麾;碧字嶙峋,笃祜长帛於孙子。贞珉永勒,昭示无穷。”

额驸班第墓是永定河水系在兴和县境内形成并保存的最具特色的人文历史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3、古驿道文化(乌里雅苏台军台)

清初,为了平定准噶尓叛乱,康熙帝在蒙古地区先后建置了五路驿站,分布在喜峰口、张家口、古北口、杀虎口、独石口外,皆以内蒙古与中原交结部为出发点,并皆在内蒙古境内。康熙对此有专门的指示:“今设立驿站,虽费用国帑,日后于蒙古裨益良多,亦不至迟延误事,最为紧要。”清廷在蒙古地区设置台站的主要目的是“宣传命令,通达文移”。尤其是当边疆用兵紧张时,这些台站不仅要 传报公文而且负有押送军饷、钱粮、军械,以及押解发遣人犯,护送投送人员等义务。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尔丹汗率军深入漠南蒙古乌珠穆沁部境内,动摇了清朝对漠南蒙古的统治。于是,康熙皇帝亲率大军出征,于乌兰布通大败噶尔丹。战后,为了方便向蒙古地区转运物资和传递军情,进一步加强对内蒙古各旗的控制,决定设立通向北疆的驿站。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三月,康熙命内大臣阿尔迪、理藩院尚书班第到内蒙古考察定点。阿尔迪建议喜峰口外设15站,古北口外设6站,独石口外6站,张家口外8站,杀虎口外12站,每站安丁50名,酌量给予马匹牛羊。两年后五路驿站相继建成。

漠南蒙古境内的主体台站在察哈尔的阿尔泰军台就在今衙门号水库一带。下面就漠南蒙古境内的主体台站在察哈尔的阿尔泰军台的名称、所经地点,驻守军台人员利用烽燧传递讯息等作一介绍。军台工作人员利用烽燧,相互之间传递讯息。烽燧何为烽燧?驻守军台的边防向京师报警点燃的烽火。古时候,随着阶级的形成,产生了部落乃至国家。当这些统治集团为了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也为了部落和国家的安全,就需要边境地区与领导集团之间经常勾通信息。大约在商代,就用声与光相结合的烽燧大鼓传递信息。晋《御览》中就有“军之耳目,当用烽鼓。烽可遥见,鼓可遥闻,须臾百里”的记载,建在高处的烽火台就是这种设施。烽火台之间的距离一般为30里,每台设正副统帅各1人,承担领导责任,另有烽子5人,负责瞭望与观察。遇有军情,依次点燃烽火,白昼观烟,夜里看火光,即可知晓。当然,这种传递信息的方法,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能告诉那个方向有敌情,至于有多少敌人,敌人的动向,将领是何人,就无法知晓了。尽管如此,这样勾通信息的手段也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也是极其先进的信息勾通方法。

据《察哈尔通志》载:清代察哈尔蒙古正黄旗的东端有乌里雅苏台。在清代前期清庭曾设有阿尔泰军台即军事驿道。起点在北京,至张家口;从张家口出塞后分左右两翼,左翼经张北、商都直至外蒙古的库伦;右翼由张北西行,终点就是乌里雅苏台。乌里雅苏台的具体位置就在今兴和县境内的后河和银子河两河交汇处,即今衙门号水库一带。就是说衙门号水库一地曾是康熙出巡塞外的行在。

往事越千年,弹指一挥间。上千年的尘封历史,以永定河水系为纽带,为兴和地区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历史渊源,蕴藏着极为珍贵的文化内涵,使兴和文化不断获得生机活力,更加多彩多姿。这一切的一切,无论从地域因素还是人口构成以及它的历史传承,无不充分说明,以永定河水系为纽带所形成的兴和区域文化,是长期以来兴和县本土文化与蒙汉各民族所结成的水乳交融、优势互补、团结和谐、亲如一家的多元文化综合体。这里是草原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交相演绎的舞台,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张志华

文章来源:节选自“察哈尔文化·乌兰哈达论坛”论文集

编辑/吴晓倩、赵越

审核/温都苏

摄影/刘立志

Company
Spirit
追求卓越,挑战极限
© 察哈尔文化博物馆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ouPHP 蒙ICP备2021004460号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474-4895951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校园街察右后旗察哈尔文化博物馆
© 察哈尔文化博物馆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ouPHP 蒙ICP备20210044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