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王璇,内蒙古察右前旗人,集宁师范学院思政部讲师。
主要成绩:承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持中央部委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论文《内蒙古要着力培育和弘扬蒙古马精神》 获第七届内蒙古社科优秀成果政府三等奖。曾获校级教坛新秀,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
积极参与内蒙古察哈尔文化研究会各项学术活动,并在察哈尔文化“乌兰察布论坛”等重要学术平台上发表了价值较高的论文,为察哈尔文化研究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科普及
摘要:“蒙古马精神”根植于草原文化,彰显了草原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体现了草原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蒙古马精神”对于推动内蒙古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好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助力草原丝绸之路的研究,助推内蒙古“一带一路”的建设;激励各族干部群众勇于担当、尽责圆梦,守望相助,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考察内蒙古自治区时“蒙古马精神”勉励全区各族干部群众要守望相助、团结奋进,努力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推动了草原文化辉煌的历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草原儿女,而今作为文化转型的品牌它拥有的深刻的现实价值也必定对内蒙古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草原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新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蒙古马精神”根植于草原文化,彰显了草原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体现了草原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蒙古马是蒙古高原上的特有品种,它所具有的耐粗饲、抗严寒、适应性强、持久力强等基因可以在环境恶劣的的高寒气候保持其他马种所没有的远距离跋涉运输、日夜兼程的长途行军作战,体现了草原文化坚强勇敢的精神。
内蒙古有“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的说法,据资料记载,驯化的蒙古马常常肩负着转牧场、踏坚冰、战疆场的重任,它的足迹遍布了整个北方大草原。成吉思汗与扎木合之间的“十三翼之战”,双方出兵6万,而动用的马匹达到了20万,“凡出师,人有数马,日轮一骑乘之,故马不困弊”。可以说庞大的马匹储备和机动的骑兵战术是成吉思汗之后可以远征到欧洲的重要因素。在近代史上,内蒙古的骑兵师也是依靠蒙古马,"马蹄踏处坚城破、战刀挥舞鬼神惊"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肃清内蒙古草原残匪在解放战争中收获了赫赫战果。蒙古马勇敢的精神使它可以有作为战马的荣耀,它是勇敢的战友。据记载,蒙古马有一种特殊的 “走马”步伐,能够保持同等的速度日夜奔袭。它可以毫不嫌弃的吃任何异地草原和品极差的粮草,这使得它在战场上能保存充沛的体力。
据记载,蒙古马有一种特殊的 “走马”步伐,能够保持同等的速度日夜奔袭。它可以毫不嫌弃的吃任何异地草原和品极差的粮草,这使得它在战场上能保存充沛的体力。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蒙古马坚强的精神使它可以过雪原穿沙漠,它是坚强的斗士。
蒙古族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这样描述;“英雄洪古尔被毒气薰昏在敌人的宫顶上,危在旦夕。它的坐骑急中生智,抬起钢蹄不停地跺地,使大地摇晃,宫顶欲坠,将主人震醒。”著名的歌曲《蒙古马之歌》这样传唱:“护着负伤的主人,绝不让敌人靠近;望着牺牲的主人,两眼泪雨倾盆。”另据文献记述,蒙古族著名作家尹湛纳希在返乡途中不幸落马,昏厥之际,他的坐骑与两只狼殊死搏斗,最终成功的保护了主人。文学创作中的马虽高于生活有创作化艺术化的升华,但马是有灵性的有忠于主人的特性是不容怀疑的,它是忠诚的伙伴。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历史悠久,历史上先后有10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阿拉善、鄂尔多斯、乌兰察布、苏尼特、、察哈尔、乌珠穆沁乌兰特、巴林、科尔沁、呼伦贝尔等10多个大小不等的草原上。“蒙古马精神”根植于草原文化,它所表现的“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是草原文化的优秀传统,彰显了草原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体现了草原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二、“蒙古马精神”可以推动内蒙古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好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同志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强调“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
在少数民族地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是简单的社会价值一元化,而是在尊重民族文化、承认个体价值差异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把它与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从老百姓的视角,用通识的言语、少数民族的话语去阐述,以期做到润物细无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习惯和日常生活中。
内蒙古自治区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草原文化是蒙古民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是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蒙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要从草原文化中充分汲取营养,实现传统民族文化与先进价值观念的有机结合。
“蒙古马精神”植根于草原文化,是草原民族“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精神的形象表达。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敬业、诚信、友善,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是一致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包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致的。“蒙古马精神”对内蒙古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好精神家园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蒙古马精神”可以助力草原丝绸之路的研究,助推内蒙古“一带一路”的建设
草原文化是草原人民创造的与他们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草原文化面临着被其他文化冲击、颠覆,甚至被人们淡化、遗忘的尴尬境地。如何让草原文化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时代,取得决定文化发展方向的自主地位是近几年学者们研究的课题。要传承草原文化的优秀传统,继承者首先要对草原文化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最终实现文化自强。在加强草原文化的现代转型时不能丢掉草原文化的鲜明特色和历史价值,要不断凝炼属于草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蒙古马精神”正是植根于草原文化的有鲜明草原特色的核心价值观。着力培育和弘扬“蒙古马精神”对传承草原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2013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草原丝绸之路” 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沟通了欧亚大陆的商贸往来。
据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永志介绍,草原丝绸之路上所用的蒙古马或马拉车辆灵活而便捷,这使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换波及面广,速度快,效率较高。加上游牧民族四时迁徙的特点和骑马术的的普及,草原丝绸之路较海上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它的文化冲击力与波及面更大,文化的传播速度更快。挖掘“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离不开研究当时的商品运输工具——蒙古马,离不开研究蒙古马身上所承载的精神。 “蒙古马精神”可以助力草原丝绸之路的研究,助推内蒙古自治区“一带一路”的建设。
四、“蒙古马精神”可以激励各族干部群众勇于担当、尽责圆梦,守望相助,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内蒙古是我国第一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内蒙古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现阶段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并日益凸显,经济建设仍面临着保持合理发展速度和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的双重任务,外部敌对势力一直都有对内蒙古的渗透、分裂和破坏活动。这些情况迫切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破解,能否把内蒙古建设好、发展好,不仅关系着全区2400万人民的福祉,也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习近平同志在考察内蒙古时还提出“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守望相助要求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互助,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边疆,创造美好生活。要把“蒙古马精神”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各个领域,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敢于创新的工作热情、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推动工作有序进行。
“蒙古马精神”所倡导的勇敢、坚强、忠诚、奉献的精神与时代精神相一致。培育和弘扬“蒙古马精神”可以激励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增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公仆意识,爱岗敬业、尽责圆梦的责任意识,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大局意识。“蒙古马精神”可以激励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勇于担当、守望相助、尽责圆梦,推动各民族共同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目标,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蒙古马精神”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价值,在内蒙古精神文明建设中可以把它作为草原文化转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品牌加以培育和弘扬。
文/王璇
文章来源:2017“察哈尔文化·乌兰察布论坛”论文集
编辑/吴晓倩、赵越
审核/温都苏
摄影/刘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