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及察哈尔文化博物馆提升改造全新开放活动上讲话
潘小平
2024年5月18日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朋友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时值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也迎来了察哈尔文化博物馆升级改造开放日活动。值此,我仅代表察哈尔文化博物馆全体工作人员向陪伴我馆同行、助力我馆发展、见证我馆成长、莅临我馆活动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社会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守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就是守护城市的生命力。2008年,在察右后旗政协倡议下,率先创立了全国首家察哈尔文化研究的社团组织,开始有组织的系统地挖掘研究、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察哈尔文化。为了将优秀的民族文化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立体文化,2014年在察右后旗建起了历史文化类专题博物馆——察哈尔文化博物馆,博物馆以传承、弘扬察哈尔历史文化、弘扬察哈尔蒙古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集文物典藏、陈列展示、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立足察哈尔右翼后旗,辐射全区,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察哈尔文化传承保护中心。
为紧跟数字化发展时代大势,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助力文物和文献“活”起来,建立“察哈尔文化数据中心”;为加强与各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间的合作交流,馆内专门设立“察哈尔文化研究中心”;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做好民族工作,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研究室”等一系列文化传承、宣教科研平台。并在周边中小学、乡镇社区设立社科普及阅览室、示范基地、示范村,招募科普宣讲员、宣传员,实现了社科普及向学校课堂、农村牧区、城镇社区延伸,打通了与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文化为根,重在挖掘。短短十年的时间,察哈尔文化在挖掘抢救、传承保护、研究创新、弘扬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为全市乃至自治区推进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交流互鉴贡献了力量。多年来,全馆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挥文化铸魂、文化塑形、文化赋能和文化惠民作用。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民办到国办,从最开始的两名工作人员发展到现在的二十多人小团队,从一片空白、一份资料、一本著作、一张照片、一件文物累积起来达到今天的规模,在科普宣传、展示利用、文物保护、文化传播、学术研究、文创研发等方面全面发力,基本形成主体多元、类型丰富、主题鲜明的博物馆体系,成为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窗口,在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中彰显了活力、展现了风采、贡献了力量。
实践证明,实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正确决策,对于传承民族文化血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察哈尔文化博物馆建成与开放,顺应了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发展需要,成为了开展社科普及、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基地,被授予了“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文化研究开发保护基地”等多项荣誉;与中央民族大学、中科院边疆研究所、内蒙古社科院、内蒙古文联、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集宁师范学院、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赤峰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并成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实训基地;开馆以来,博物馆始终坚持“免费不免责、免费不免质”服务准则,共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蒙古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社科机构、各类院校、新闻媒体以及专家学者、演艺人士等社会各界参观者达十万余人次。
文化为魂,贵在传扬。如何将新时代中国故事、民族文化故事讲的更好更远,我们一直在学习、在探索、在创新。经过多方不懈努力,2021年终于争取到了“自治区财政专项彩票公益基金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项目资金”,专项用于察哈尔文化博物馆提升改造工程项目。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深刻理解其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以钢土牧尔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带领着博物馆的一批年轻人,将博物馆提升改造作为全馆的核心任务,以“闭馆不停工、业务不断档的”宗旨,紧抓意识形态工作,在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张涛的帮助下,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讨论、系统谋划,多次反复修改大纲,几经各方专家的论证,期间常务副馆长恩克达来带领考察组赴呼和浩特市、赤峰市、沈阳市、张家口市、新疆等地实地调研、汲取经验,基于此,察哈尔文化博物馆提升改造项目顺利通过了自治区宣传部评审专家的审核,此次博物馆提升改造工程可谓是察哈尔文化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察哈尔文化博物馆时刻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探索文化传播新模式,本次提升改造是成立以来首次大规模的提升,升级后的博物馆展厅内容更加全面、更加丰富、更加突出,改善原展览中文物展品的呈现方式,赋予文物一些新的表现力,将博物馆的创造力有效调动起来,构建起全新的展陈体系,新展出的文物中有部分是首次走出库房与观众见面,让博物馆的个性文化更有亲和力。虽然目前的察哈尔文化博物馆条件有限,但我们仍然发挥着博物馆无限力量。今年,我们组织工作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以“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精神仅用40多天整理资料、提交附件材料524项,申报了国家级三级博物馆,并通过了初审,近期有望在中国博物馆协会网站上公示,填补乌兰察布市旗县级唯一三级博物馆的空白。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下一步规划、目标、定位也加更清晰,察哈尔文化博物馆将积极顺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态势,盘活文物资源,让更多群众走进博物馆、认知博物馆、爱上博物馆,真正把博物馆打造成人民群众共享的精神文化家园。
察哈尔文化博物馆从最初筹建的地方性博物馆一步步经过各方一致的努力,到提升改造后的今天“新颜迎宾”。开馆十年,离不开自治区、市、旗各部门领导的持续关注和大力支持,离不开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悉心指导和倾心帮扶,更离不开博物馆建设者们的心血、汗水和智慧,我们不会后悔当年作出建设博物馆的决定,不会忘记一路上的质疑与否定,陪伴与鼓励,可以说,没有当初的坚持,就没有博物馆的今天。受任于物资短缺之际,奉命于重重困难之前,受制于极为有限的资金预算与紧张的施工周期,面临藏品收集与布展的若干困难,我们带领着专家几乎吃住在现场,与施工人员一起摸爬滚打、废寝忘食。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工作仍然精益求精、务求完美,也用短暂的时间交出了这份惊人的文化答卷。
如今,两鬓斑白的他们仍旧牵挂着关注着博物馆的发展,即将80岁的钢教授直到昨天仍在检视每一个微小细节,直到现在还在准备下一刻的讲解工作,不为名不为利,甘于奉献的实际行动给我们这些年轻的干部树立了榜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未来的事业还是属于你们年轻的一代,承载着我们的希望、带着我们的荣誉继续出发吧,希望你们继承并发扬博物馆人优良传统和作风,承担起新时代博物馆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肩负起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历史责任,将博物馆打造成有一流的基础设施和展出场地,一流的陈展能力和研究成果,一流的社会教育和服务体系,一流的管理水平和人才队伍的一流博物馆,成为更具影响力的全区乃至全国重要的收藏历史文物的宝地、展示历史文明的胜地、研究历史文脉的高地、传承历史文化的基地,让根植在北疆大地上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火起来、活起来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