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对火的崇拜早已有之,认为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是蒙古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可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也是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因此,祭火成为蒙古族的一项重要的祭祀活动,也称“祭火节”,每到腊月二十三日晚上祭灶,其隆重程度不亚于过新年。
在察哈尔地区,最早的时候,人们祭火是用全羊,是萨满教祭祀文化的遗存。现在的察哈尔牧民,多数是用胸骨祭火。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察哈尔人开始一天的祭火准备。家中的主妇把羊胸叉、羊直肠、护肚油、羊杂肉煮熟,再用红枣、冰糖、糕点、奶制品,把塔布嘎(俗称看盘)摆好。拔一些龙须草,用它的茎,做成灯盏的捻子,还要准备适量针茅草做祭火用。
祭火前,先把羊胸叉上的肉刮干净,用干净的羊毛绳子把胸叉骨上的俩头长股连到胸叉的顶端,然后用羊护肚油裹起来,做成一个帆船的样子。据民间传说,火神就是坐这种船渡过天河的。在煮肉汤里加进一些肉和羊油,再加入小米或大米熬成稠粥。用这个粥,在4个小碟里做4个灯盏,用4张小方黄表纸做它的垫子,放到图鲁嘎或灶台的四角。用五色彩线和羊护肚油做成5份穗子,其中4份放到粥碟下,另1份同针茅草一起放到羊胸叉上。
在察哈尔地区,祭火的时候,大家都要换上节日盛装,妇女要戴上头饰,打扮整齐,人们首先集中在全浩特中的长者家开始祭火仪式。先为家中的神像供佛点燃佛灯和线香,然后将燃有蒸香的香炉在人们手中顺时针传递。这是在进行祭火前的净身礼。灶火点燃后,这家的长者率领全家面向图鲁嘎或灶台,行三拜九叩礼。等火燃旺后把图鲁嘎或灶台四角粥灯的灯芯挖出来与垫纸一块儿以及图鲁嘎四角的彩线穗扔进火里,然后开始诵念祭火经,喇嘛或俗人均可诵念。还要准备一些酒、枣、油脂、黄油等祭献物备用。这种祭火仪式一家一家地顺延到全浩特祭祀完毕才结束。
近年来在城市化过程中,进城定居的牧民因为居住环境改变,没有了过去在家点燃烟火祭火的条件,人们开始在广场进行集体祭火仪式,这也是对传统祭火仪式的一种改革。
祭火仪式的传承,有助于优秀蒙古族文化的发扬光大,让人们能够体会到蒙古族文化中崇尚自然、感恩自然的价值取向,有助于保留民族文化记忆,教育年轻一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同时,蒙古族祭火仪式的传承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