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巴扎布(1923~2003)原察哈尔镶兰旗头苏木(今内蒙古卓资县)孔督林村人。父亲夏金格通晓蒙古、满、汉文,对金巴扎布童年的成长影响很大。他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在苦难中度过的,十二三岁起,开始帮助家里劳动。日寇侵占绥远,伪蒙疆自治政府征兵,有见识的父亲避开征兵送子女上学,这为金巴扎布迈出家门走向社会,以至后来走向革命开启了道路。
1940~1945年,在归绥市(即呼和浩特)先入伪蒙古中学学习,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考入供给制加补贴的伪蒙古军幼年学校,3年后毕业升入伪蒙古军官学校学习。毫无疑问,金巴扎布学生时代所接受的是民族主义(德王复兴蒙古帝国)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奴化教育。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年轻的金巴扎布由于学到了文化知识,开阔了视野,通过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政治集团言行的观察、分析、比较,催化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判断能力的提高,使他成为所受教育的叛逆者。日本投降后,在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决战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跟着共产党走的革命道路。1946~1949年,在人民解放军内蒙古骑兵十七师、锡盟保安团、内蒙古警卫团任连指导员。1949~1954年,在原绥东四旗、正红旗、中心旗、正黄旗等旗公安队、公安局任指导员、股长、局长。1954~1965年,在察哈尔右翼中旗任旗委副书记、政府旗长。其间,1964~1972年,经过“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和“文化大革命”运动。他先是以反“四清”的罪名受到迫害,刚刚恢复工作后,又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先后长达七年之久,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家属子女也受到株连。1972年恢复工作。1978年之后,先后任乌兰察布盟农机厂、轴承厂党委书记、厂长等职。1978~1980年,任乌兰察布盟轻工业局局长。1980~1983年,任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副盟长。1984~1988年,任乌兰察布盟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1989年离休。“金巴扎布于1980年被提任乌盟行署副盟长,1984年被选为乌盟政协副主席,使他能在新的岗位上大显身手,为改变乌盟的工业经济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当时工业生产处在问题多、困难大的情况下,用很大的精力,深入第一线,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提出不少有效措施,扎实工作,在调整中对于扭转乌盟工业经济被动局面,做出了明显的贡献”(乌盟行署党支部1982年对金巴扎布鉴定用语)。到政协工作后,承担了筹备和建设集通铁路乌盟段的任务。主持策划、编导了电视专题片《察哈尔婚礼》,与锡盟政协联合编写了《察哈尔蒙古族史话》,出版自传体专著《我从察哈尔走来》,为挖掘和整理察哈尔历史文化第一手资料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本文摘自《察哈尔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