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文化博物馆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站在新起点,面向新征程,察哈尔文化博物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文博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在察右后旗旗委、政府及旗文旅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市文博业务主管部门以及察哈尔文化研究会的悉心指导下,认真落实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全面提升博物馆的综合治理水平,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推动各项工作跃上了新台阶。现将察哈尔文化博物馆2021年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夯实思想基础
为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提升理论素养,结合我馆实际情况,制定了详实的学习计划,把加强学习贯穿于博物馆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把抓好政治理论学习放在工作首位。博物馆确定每周四为“学习日”,采用自主学、集中学、研讨学等形式,重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自治区社科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乌兰察布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察右后旗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全年开展专题学习活动24次,举办专题讲座8场。通过学习,夯实了思想基础,提高了业务能力,为干部职工较快转变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二、发挥教育基地优势,开展社教活动
察哈尔文化博物馆作为全区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秉承传播普及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使命感,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按照自治区社科联关于社科普及及民族团结活动主题,借助国际妇女节、世界读书日、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建党节、抗日战争胜利、国庆节等纪念日及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除夕等传统节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扎实开展辐射面广、影响力强的“七进”活动。全年共计开展社教活动12场,发放宣传资料7000余份,受众面达2万余人次。通过各类主题活动的开展,走进群众生活,拓展与群众的交流渠道,增强了博物馆的亲和力,使得文化惠民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极大丰富了群众休闲文化生活。今年,社教部被共青团察右后旗委员会授予“察右后旗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三、做好讲解接待工作,发挥服务功能
一年来,博物馆除疫情期间闭馆外,其它时间均坚持免费开放原则。全年累计接待各地各界部门单位、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区内外参观人员180余次,共7000余人次,圆满完成各项来馆接待工作,有效发挥了察哈尔文化博物馆的窗口服务作用。根据旗文旅局的安排,还承担了察右后旗各旅游景区讲解任务。据旅游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全旗游览人员75万,察哈尔文化博物馆有效发挥宣传后旗、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全年共提供社会讲解170余次,拓展了社会服务功能及途径,在延续地方历史文脉,助力察右后旗文化旅游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加强讲解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讲解员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加强讲解队伍建设,提升窗口形象,察哈尔文化博物馆多措并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积极组织开展讲解技能考核工作。每月考评1次,每次选择1个展厅,采取过关的方式,从讲解技巧、展厅文物、文物知识延伸等方面逐一进行考评。二是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机制,邀请集宁战役纪念馆、乌兰察布市博物馆、乌兰察布市广播电视台有关专家老师,从语言表达、讲解态势、讲解礼仪、讲解技巧等方面进行了专业培训。三是提高待遇,创造条件,有效调动讲解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打造“条件一流、环境一流、待遇一流、队伍一流”的讲解团队,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标准的讲解服务。
五、发挥科研机构作用,提升学术氛围
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研究职能,在察哈尔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重要社科力量,经察右后旗编委批准,挂牌成立“察哈尔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成立,成为推动民族文化遗产继承与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对察哈尔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中心汇聚各方面优质资源,培育和组建了有14名研究人员、22名特聘研究人员、18名特邀专家的高质量、高水平学术科研团队。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区内外各地特聘研究人员及特邀专家的作用,开展了一系列实质性高质量的研究工作,在科研交流、申报课题、运作项目、出版专著、发表论文、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强同区内外察哈尔文化研究领域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专家学者紧密交流、合作研究,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历史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研究中心会同乌兰察布市察哈尔文化研究会共同承担了乌兰察布市政府委托重大科研项目三项;首席专家及2名研究员合作编写的论著《论察哈尔服饰的渊源及特征》被录入《蒙古族服饰文化研究》一书中,目前待出版;首席专家和有关研究员合作编写的书籍《察哈尔右翼后旗旅游文化》,已交出版社。
六、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惠民
充分发挥察哈尔文献馆、察哈尔文化服务中心、察哈尔文化传承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为不断满足城乡群众的多种文化需求,持续加强文化惠民工作,为公众提供咨询代办、资料查阅、技艺传授、阅读阅览、送书下乡等公共文化服务。
察哈尔文献馆面向社会提供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文献查阅服务,不断优化场馆条件,增加文献藏量,成为学术研究、地方史志编纂的重要参考资源库。今年征集收藏的文献书籍1500余册,学术论文1000多篇,文献资料达到2万余册。为80多名专家学者、博士生、研究生、大学生等提供学术性资料,为他们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提供了极大帮助。察哈尔文化公共服务中心增设科普阅览室,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引导群众读书热情、激发阅读兴趣、营造良好氛围,提供精神文化食粮。察哈尔文化传承中心充分发挥学习培训、传播知识、技艺传授、产业策划等职能,组织开展“送图书、传技艺、给策划”等多项活动,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智慧和源动力。
七、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档案资源是开展博物馆工作的重要依据。察哈尔文化博物馆高度重视档案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树立“从严管档、精准建档、科学用档 ”的意识,通过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分工、加大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目前已实现“专人专室、专柜专管”的管理模式。博物馆档案共分五大类:藏品档案、文书档案、业务档案、专项档案及电子档案。藏品档案包括藏品总账、藏品入库登记、藏品出入库登记、入库人员登记等四项内容,详细资料正在进一步完善中。文书档案包括博物馆在行政管理事务活动中产生的纸质材料,截止目前归档文件共有22卷,358件。业务档案包括博物馆日常工作相关材料,共35类。专项档案包括民族团结及社科普及两个基地相关资料,截止目前为止归档文件共有17类,167件。电子档案包括从各个渠道收集的博物馆及历史文化相关的图像、音频、视频、文字类文献资料,截止目前归档资料共有1万余件。档案资源的建立健全,为博物馆工作发挥了档案信息资料的最大效能,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八、做好信息宣传工作,扩大社会影响
察哈尔文化博物馆自1月1日起正式开通微信公众号,实时推送展览、讲座、社教活动、知识分享、工作动态等信息内容,使群众通过平台以最快、最便捷的方式了解博物馆最新动态。将《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连载到微信公众平台中,使社科普及工作更加广泛地走入群众的视野。深挖察哈尔区域红色资源,推出《学党史、悟初心》专栏,刊载察哈尔地区革命斗争史、察哈尔英烈重要事迹等方面内容,为群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起到了促进作用。以“传承历史文脉、树立文化自信”为己任,以察哈尔历史名人事迹为主要内容,推出《察哈尔历史名人》专栏,展现察哈尔人文历史的丰富内涵及其精神面貌,激发广大读者的英雄主义情结和爱国主义精神。全年共发表文章115篇,总阅读量达116508次,使察哈尔文化博物馆的曝光率和好感度大幅度提升。
九、严格落实安全责任,筑牢安全防线
牢固树立“安全是立馆之本、是重中之重”的思想,始终紧绷“安全”这根弦,从人防、物防、技防等方面入手,安全防范工作做到常抓不懈,警钟长鸣。一是为保障参观人员的人身安全,维修改造了安全疏散通道。二是为提高干部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定期组织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及疏散演练。三是为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到“最后一公里”,实行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明确了由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和直接责任构成的文物安全责任体系。四是为消除安全隐患,坚持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定期对安防、消防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了消防系统有效运行。通过各项方案措施确保了全年文物安全、消防安全,无事故发生。
十、疫情防控常抓不懈,确保责任落实
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的要求,强化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积极宣传动员,落实各项措施,扎实开展了疫情防控工作。一是单位防控。每日对办公室、楼道、展厅等公共区域及楼层死角进行消毒消杀,最大限度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建立检测情况台账,实时记录体温,及时掌握馆内工作人员健康情况。二是参观人员防控。适时发布暂停开放公告,取消原定举办的一系列主题社教活动。三是参与社会防控。根据旗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入驻新华书店小区开展了疫情防控值班工作。疫情平稳后,按上级要求做好博物馆有序开放工作,严格执行预约参观、戴口罩参观制度,继续做好消毒、通风换气、流量控制等工作。
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文化博物馆
2021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