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泰(?~1892)字竹珊,卓特氏,以北元时期察哈尔万户之一部落为姓,蒙古正黄旗人。入值为员外郎,被选拔到户部。出任山西汾州知府,政绩和声望都很好。回寇扰乱边境,升泰因为守城有功,晋为道员,又提拔为河东道。历任浙江按察使、云南布政使。1881年(光绪七年),皇帝奖赏他副都统官衔,充任伊犂参赞大臣,不久又授予内阁学士。第二年,官任乌鲁木齐都统,与俄罗斯定阿尔泰山边界。俄人遇事双方意见不合,升泰坚持原来商量好的意见毫不相让,俄国人由此开始受到约束。
1887年(光绪十三年),改任驻藏帮办大臣。当时藏人筑卡隆阿,被印度打败。皇上命令办事大臣文硕让藏人撤卡。文硕认为那里是藏地,没有理由让其可撤卡,皇帝降旨严厉地责备他,并让升泰取而代之。而藏人发誓要复仇,屯兵帕克里,将打算痛击印度军队。升泰搜集乾隆五十三年旧档,哲孟雄受到廓尔喀的威胁,达赖把日纳宗给了印度,以雅拉、木支两山为分界,他把案卷记载让藏人看。藏人说:“地虽予哲,今哲通英,宜收回。”升泰多次阻止,但藏人不从。英国的使者想要媾和,朝廷降旨让升泰赴边界与印度官员议约。1888年(光绪十四年),印军收哲全境。藏兵又兵败咱利,亚东、朗热一块失去。双方仇恨越来越深,人人想要报复,升泰屡次严加制止,藏人仍然不听。正赶上天寒时日,印度官员催促升泰赴议,而藏人请求升泰代替他们索回哲孟雄、布鲁克巴侵地,否则将倾众一战。升泰仍千方百计劝谕藏僧,告戒藏番不要轻举妄动。等到了边地,布部长派兵1700人护卫。升泰担心成为英军的口实,谢绝而去,英军请印绶封典,升泰答应代其向清王朝请求。与英政务司保尔会于纳荡之后,英军向藏人索偿军费。升泰说:“哲孟雄属于西藏,索费无名。”英人又在布境及后藏干坝修路,藏人大为震动。英国官员要求甚高而且无理,升泰奋力反驳他们,藏人渐渐就范。升泰多次要求英军撤兵,英军不答应。升泰因为大雪封山,运粮无所,退驻到仁进冈。英人掠夺哲地以后,又羁押其部长土尕朗思,安置在噶伦绷,招印度、廓尔喀游民垦荒。清王朝商议认为哲事无从挽救,担心和藏人商议受阻,降旨让升泰不要过问。
藏、哲以前的边界,本来在雅拉、支木。后来商人自咱利往来,咱利成为新辟的捷径。升泰和英军商议以咱利山作为藏、哲的边界,以符合以前案卷的记载。印、哲边界在日喜曲河,打算在约定中注明。哲孟雄部长的母亲带着两个孙子到升泰营帐里泣诉,请求中原王朝作主,升泰无可奈何。英人又想更换哲孟雄部长,升泰极力阻止。土尕朗思谓想要弃此官职居老春丕,升泰不允许,担心被英国官员指责。
1889年(光绪十五年)春天,藏兵撤退。升泰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告诉英国使者,快速告诉印军赶快撤离。等到印军撤离之后,而英国人仍然久久不订约。升泰上疏简要地讲到:“听藏人说:‘与有仇之英议和,不若与无仇之俄通好。’假如藏人果真与俄议和交好,英、俄必互相猜忌,后患无穷。请求把此事告诉英使,尽快催促印度速定藏约。”又言:“与英初次开会商议,英人想要到西藏开展贸易。告以番情疑诈,始答应退至江孜。多次奉劝,又答应退至帕隘。臣极力劝说晓喻藏人,通商万不能免,才出结遵办。现在英国担心其他国家也向藏人提出类似请求,忽然中止商议。对于藏人本来就非常愿意,对于俄国人也不能有所于求。只有日后应严加防范,未可再有疏漏、松懈。夏天以来,直到现在,旷日持久,请降旨让总署发送文书让英使赶快商定此事。”
1890年(光绪十六年),升泰担任全权大臣,与印度签订了8条约定,从布坦交界支莫挚山起一直到廓尔喀边界为止,分为藏、哲边界,哲境归英保护,这就是所谓的藏印条款,在邦交志中有详细记载。1892年(光绪十八年),升泰死于仁进冈。皇帝知道后,下了褒美嘉奖的诏书并追赠官爵,褒封谥号,并给其家属抚恤金。
本文摘自《察哈尔史》